
期刊简介
本刊面向全国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部,各类诊所供职的医生,以传递医学科技资讯,报道医生临床进展,展示医生科研成果,交流医生工作经验为宗旨。
我国麻醉精神药品目录调整
时间:2025-07-30 10:20:40
2023年10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的公告》(2023年第120号),对我国现行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体系进行了重要调整。此次目录修订不仅涉及新增物质的管控,还对部分药品的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标志着我国在精神活性物质监管领域的又一次精细化升级。
核心调整:新增物质与分类变化
本次目录调整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增一调"。在麻醉药品目录中,泰吉利定作为新增成员被列入管控名单,其药理作用与成瘾性评估结果使其被纳入严格管理的麻醉药品范畴。精神药品方面则呈现更复杂的结构调整:地达西尼和依托咪酯原料药被新增至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但已获批上市的含依托咪酯制剂获得豁免),而促醒剂莫达非尼则从第一类精神药品降级为第二类,这一变化反映出监管部门基于最新临床数据对药品风险等级的动态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咪酯的管控采取"原料药与制剂区别对待"的创新模式。原料药被严格管控的同时,已通过审批的制剂产品仍可正常使用,这种"精准打击"的监管策略既阻断了非法滥用渠道,又保障了临床合理用药需求。这类似于在河流源头设置过滤网,既拦截污染物又不影响下游正常取水。
监管逻辑:从物质特性到社会风险
三部门的联合发文体现了"物质特性-滥用风险-社会危害"的三维监管逻辑。以泰吉利定为例,其强效镇痛作用伴生的成瘾性风险,使其监管等级向吗啡类药品看齐;而地达西尼的镇静特性与潜在滥用可能,则被归类为第二类精神药品——相当于在药品监管体系里设置了不同的"安全警戒线"。这种分级管理机制如同交通信号灯系统,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药品实施差异化的流通控制。
调整后的分类标准特别关注物质的可获得性与滥用证据。莫达非尼的降级处理,正是基于十余年监测数据表明其滥用风险低于初始预期,这种"动态调级"机制展现出监管政策的科学弹性。类似相机根据光线自动调整快门速度,政策也能根据现实数据优化管控强度。
实施影响:医疗秩序与执法边界
新规实施将产生三重涟漪效应:医疗机构需在10月1日前完成药品库存盘点与处方权限调整,特别是涉及依托咪酯原料药的手术麻醉科室,需要建立"双轨制"管理流程;药品生产企业面临新申报要求,莫达非尼的生产企业将受益于放宽的流通限制;执法部门则获得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对非法销售地达西尼等新增列管物质的行为可直接适用《刑法》第357条。
政策特别规定过渡期处理方案,例如医疗机构现有库存的依托咪酯原料药需在指定期限内完成登记备案,这种"老人老办法"的过渡安排,避免了政策"急刹车"可能造成的临床用药中断。这类似于铁路改轨工程中的渐进式切换,保证列车运行不受影响。
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
本次调整部分参照了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的最新建议,如泰吉利定的列管与国际毒品管制体系保持同步。但中国方案也展现出独特智慧:对依托咪酯的"原料药单列"管理模式,既回应了该物质在部分地区被滥用作毒品替代品的问题,又通过制剂豁免保护了合法医疗需求。这种"外科手术式"的精准监管,比某些国家"一刀切"的管控方式更显政策智慧。
目录调整背后是庞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2023年依托咪酯非法使用案例年均增长达300%,这类实证数据直接推动了政策调整。就像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指引人工降雨作业,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为目录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展望:动态监管的新范式
本次目录调整释放出明确信号:我国精神活性物质监管正从"静态目录"向"动态清单"转变。国家药监局在配套解读中透露,将建立"年度评估-快速响应"机制,对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实施"监测到列管"的快速通道。这种机制类似于杀毒软件的病毒库实时更新,始终保持对新型毒品衍生物的防御能力。
随着《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推进,未来可能建立更精细化的分级管理制度,包括根据药品滥用潜力、医疗价值、国际管制 status 等维度设计多级管控矩阵。此次调整中展现的"分类施策""过渡安排"等创新手法,或将成为中国药品监管的标准化工具包。